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2018年年鉴

【概况】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天光所)是我国天文与光学高新技术的重要科研和发展基地、国家大中型天文望远镜及仪器设备的研制基地,以及天文技术与方法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下设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天文光谱和高分辨成像技术研究室、太阳仪器研究室、镜面技术实验室、大口径光学技术研究室、望远镜工程中心和南极天文技术中心等7个科研部门,拥有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是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至2018年底,南京天光所共有在职职工175人。其中科技人员115人、科技支撑人员44人,包括两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2人。

  现设有“天文学”、“光学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和“天体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精密仪器及机械”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仪器仪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点,并设有“天文学”、“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71人(其中硕士生46人、博士生25人)、在站博士后3人。

【科研项目】2018年,南京天光所在研项目共150余项,包括新增项目87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2项(新增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6项(新增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项(新增4项)、天文联合培育8项(新增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1项、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5项(新增2项);主持重点国际合作项目4项;承担大科学装置运行与改造1项;新增委托研制项目55项。

  重大项目推进方面。“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于917日通过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的建议书评审,目前在准备可行性研究报告。“十二五”国家重大项目南极昆仑站天文台建议书根据国家发改委反馈意见作了修改和评估。派出徐进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主要是在昆仑站维护AST3-2和能源系统等。完成了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3的轴系低温环境测试和机电控制系统优化,正在进行光学装调,准备国内台址的试观测。圆满完成为期五年的LAMOST运维保障一期巡天任务,LAMOST发布的光谱数已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总和的2倍!开启了LAMOST二期巡天。研制的LAMOST中、高分辨率光谱仪均投入科学观测。太阳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EPIC确定为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科学载荷,将首次成像探测围绕类太阳恒星的成熟系外行星,包括超级地球,2019年将转入初样阶段。空间无缝光谱仪项目完成方案研制阶段。与美国、西班牙等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设计、研制多台高分辨率光谱仪。在高精度光学非球面磨制方面,完成多套碳化硅镜面的研制,承担开展多个重大专项任务。同时开展天文光学新技术的研究,在天文光梳超高精度光谱定标技术、面向空间望远成像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2018年,作为主要参加单位获2017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两项:“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团队追踪探测到引力波事件首例光学信号”、“LAMOST一期光谱巡天圆满结束”。申请专利24件,并提交国际PCT申请 2件;授权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公开发表论文55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3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篇。

【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地区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全年接待来访8批次,共计17人次,来访者主要来自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白俄罗斯、印度和格鲁吉亚等相关天文研究机构。

  全年出访出访22批次,49人次,出访涉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约旦、奥地利、西班牙、法国、瑞士、乌兹别克斯坦和南极等国家和地区。朱永田研究员被选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 Division B 指导委员会成员。李国平研究员当选江苏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宫雪非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十四届常务理事,担任天文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与天仪公司联合举办六十周年庆纪念大会暨天文前沿科学与技术高端学术论坛系列专项活动。

  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工作,与高校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合作。包括:作为主要单位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南京市政府在麒麟高新区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承担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工作,并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展开合作。申报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获批2项,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分别共建“仪器科学与技术菁英班”、“天文技术与方法菁英班”,推进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持续开展。全年接收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大学生来所实习、实践37人。成功举办第五届“走近国科大——天文技术与方法”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有来自国内近20所高校的40名优秀大三本科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