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江苏网】院士代表委员为科技强国发声

  吕建

  王贻芳

  吴智深

  崔向群

  今年全国两会的在苏代表委员中,记者发现有数位积极履职建言院士的身影。他们站在科研创新的前沿,托举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此次这些“最强大脑”又带来怎样的“两会好声音”?

  吕建:延期博士,需合理分流

  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从年限上来看,三年博士最长八年毕不了业。延期博士生群体日益扩大,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今年带来的建议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反思整个博士培养体系、导师的指导体系和学生适配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到尽量让所有的博士生都能毕业,“每个学校都要优化自己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导师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不能‘招生毕业’两头严,中间‘培养’放松,要保证中间过程的严格管理和完善支持服务,做好学业和生活全方位的辅导。”

  “另一方面,从个体因素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博士,在不适配的情况下,我们要有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让适合的人读下去,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吕建介绍,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中明确:中间过程严格要求。每一次资格考试必须有15%的人不能通过,不要等到毕业的时候就来不及了。“完成博士论文不是简单会背书考试,它是创造知识的过程。”

  王贻芳:大科学工程建设管理方式要改革

  “最近国家对科研活动管理已经出了不少规章制度,但只规范了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活动,大科学装置建设,现在仍然是套用了基建的管理方式,我们觉得应该参考科研活动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大科学装置的研制和建设。” 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盖房子跟建造大科学装置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涉及大量的科研活动,国家在开展大科学工程建设的时候,有必要制定专门的管理规章制度。

  王贻芳是中科院高能所所长,近年来,高能所先后建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散裂中子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并即将开建位于怀柔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在建设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经费管理比较死板,没有国际合作交流、前期及后续技术研发、人员经费等,使得科研活动极其受限。“基建过程规定的不可预见费大概只有3%,最多5%,但在科学装置的研制过程当中有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最终都会反映到经费上来,这就使得科研人员最终宁愿选择保守技术,也不敢采用略有风险的先进技术,这实际上影响了科技进步的进程。”

  大科学装置科学目标明确,应用范围广泛,投入规模大,技术先进,可以产出重大成果,对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王贻芳坦言,虽然国内现在做了很多大科学装置,但是总体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它的科学目标、建设设施的具体技术指标以及科学成果,跟国际上仍有很大的差距。“大科学装置建设是国家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能力提高了,出创新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王贻芳希望,未来能够通过管理规则的改变,鼓励科研人员自主研发新技术,鼓励大家不再只沿用现成的、保守的、成熟的、确定能成功的技术,能够更积极、更勇敢地采用一些有风险的先进技术,这样科学技术事业才能有跨越性的进展。

  吴智深:对核心关键技术要有雪中送炭机制

  将玄武岩矿山破碎均配后投放到特制的熔窑中,经过1500℃左右高温熔化后,通过精制的漏板以高速拉制成似金色的纤维。这就是玄武岩纤维形成的流程。看似简单,却处处藏玄机。

  这也正是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吴智深“点石成金”的故事。去年,吴智深当选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他说:“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改进,而是全面深化甚至脱胎换骨般的革新,同时还需要精益求精,可谓创新+求精。”

  尤为关注科技“卡脖子”问题的吴智深畅想了建设高技术纤维材料的强国梦。他呼吁国家对作为广泛应用的工业基础材料之一的高技术纤维材料给予更高重视。加快产业布局、产学研协同攻关、材料中试中心建设等方面的推进工作。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在工业强基技术领域,通过科研经费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分散性配置,营造支持更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核心关键技术很多都是磨出来的。我们的大学中有很多很好的原创新技术,但与变成一个核心关键技术还有不小差距。”吴智深说,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死亡之谷”,从一个很好的项目或者点子,能真正做到成功的可能只有千分之几的概率。“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芯片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建立一批支撑科研工作者开展‘中试’研究的公共创新中心,即从实验室产生的技术在实际应用前的艰苦试验过程。”

  他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为原创科学与技术攻关设立一个特殊的“雪中送炭”科研开发基金,为有些处于爬坡阶段、急需资金支持,并在不远的将来极有可能取得重要突破的研发项目,支持其渡过难关。“现在的科研奖励机制亟待改革,不能等到出成果了才给予奖励,不能让可能出现的重要突破,倒在了黎明前夕。”

  崔向群:呼吁江苏建设国家科创中心 形成天文创新高地

  天文观测虽是一门基础科学,但它在发展中对技术、方法以及仪器的精准要求,都足以带动“前沿科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崔向群谈到,基础研究是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途径,也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要建设科技强省,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崔向群建议,江苏应充分发挥在全国优势学科和人才的作用,建立国家科创中心,瞄准国家需求和世界水平,打造资源和成果共享的高层次平台。

  南京是我国天文研究与技术发展的传统重镇,坐拥我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崔向群建议,整合南京天文机构的优势力量,联合南京高校的优势学科,共同成立空间天文科学与天文技术创新中心,此举将有望在短期内为南京赢得“科技新名片”,助力南京成为我国天文科学与天文前沿技术的创新高地。

  记者 杨频萍 王拓 王梦然/文 余萍/摄